nice循
发表于 2020-12-4 20:33:40
husf 发表于 2020-12-03 12:29
嗯,越琢磨越是盗伐,你发的那个案例对占有的定义确实有启发。砍伐后就是在行为人的占有下,弃之不用是对已经占有的支配,这样说盗伐林木的可能性大。我这道题开始答对后来改错两个处了
金钱,占有即所有,这个不是金钱。
康康深圳
发表于 2020-12-4 21:24:12
jjkk 发表于 2020-12-01 21:36
盗伐林木罪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本案并不能体现行为人有非法占有目的
没有出卖牟利,并不表示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一般认为,非法占有含排除+利用意思,其实利用意思在司法实践中经常会做扩大解释,不是很多人认为的仅按财物本身经济用途。财物的间接用途,譬如性癖者偷异性内衣,甚至财物产生的某种效用也可以看作利用,譬如,为消灭作案痕迹,拿走留有指纹的被害人手机,有观点认为即属于无得利动机的利用。
康康深圳
发表于 2020-12-4 21:50:02
爬爬1984 发表于 2020-12-01 12:52
滥伐有权盗伐无权?这是哪个老师讲的?盗的意思是非法占有为目的……
爬,滥伐,前提要么有采伐证,要么有权伐(你单位的树或者你家山头的树),盗伐,前提是无权无证,两罪的关键区别就是林权是国有的,还是你自己(包括单位)所有的。这点没有争议。
A2020
发表于 2020-12-4 22:26:10
康康深圳 发表于 2020-12-4 21:50
爬,滥伐,前提要么有采伐证,要么有权伐(你单位的树或者你家山头的树),盗伐,前提是无权无证,两罪的 ...
盗伐和毁坏财物千真万确。盗伐了用于种植沉香就是间接非法占有。把林木扔一边。这是故意毁坏财物,两个行为,数罪并罚。
A2020
发表于 2020-12-4 22:29:59
答题在于精准而不是在于偏离主题的长篇大论的“字数”。答题不要“答非所问”。
1.如果连基本的事实都没有判断准确,法律适用错误。即便写了几万字的关于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方面的观点,司法部也不会同情,因为对法律没有搞懂。
2.如果没有基本的理解和判断力,客观题分数再高分,也没有用,客观题给出的备选答案提示考生想起考点和法律适用,但是主观题真的是靠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才能找到对应的法律来适用,主观题考试的目的在于:司法部就是要淘汰对法律法规没有完全理解,法律适用错误,“浑水摸鱼、滥竽充数”的人。
爬爬1984
发表于 2020-12-5 10:48:36
康康深圳 发表于 2020-12-04 21:50
爬,滥伐,前提要么有采伐证,要么有权伐(你单位的树或者你家山头的树),盗伐,前提是无权无证,两罪的关键区别就是林权是国有的,还是你自己(包括单位)所有的。这点没有争议。
盗伐非法占有目的更没争议吧 弃之不理理解为非法占有目的太主观了吧 而且解释为对土地有非法占有目的那问题是也不能定盗伐林木罪啊
nice循
发表于 2020-12-5 20:49:51
康康深圳 发表于 2020-12-04 21:50
爬,滥伐,前提要么有采伐证,要么有权伐(你单位的树或者你家山头的树),盗伐,前提是无权无证,两罪的关键区别就是林权是国有的,还是你自己(包括单位)所有的。这点没有争议。
看你们,反正我答的滥伐罪
18064232880
发表于 2020-12-5 21:11:52
掩饰隐瞒所得罪是积极的作为犯罪,兄台!王某不作为怎么能构成该罪呢
杨玥
发表于 2020-12-10 15:35:08
A2020 发表于 2020-12-1 10:46
这个案件不在于王某偶然发现的时候的碍于情面。而是后面的放任。
王某偶然发现他老同学盗伐林木。而不是 ...
谁告诉你没穿制服?题干原文陈述是:在侦查中王某发现了刘某他们的犯罪事实,徇私情不追究
杨玥
发表于 2020-12-10 15:39:36
A2020 发表于 2020-11-30 13:05
盗窃嫌疑人洪某举报的。楼主你把当事人都搞错过了。
王某怎么没有为他人谋取利益啊?王某是国家工作人员是 ...
王某徇私枉法是在前,之后进行的索贿。而且您不是喜欢脑补吗?刘某根本不知道王某徇私放过他,刘某也没有要利益的故意,更没有说我帮你给几十万装修款你要为我做什么
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