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眼天下
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16-5-15 20:39:34
查看:3625
回复:5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学法网,与法律人共成长!马上注册学法网,结交更多法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免费注册
x
文 | 法语如斯 郭敬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医院的花宝金教授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行医几十年,每天都在拼命看病。结果,病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治越多。作为一名医生,一点成就感都没有。”其实作为法官,笔者何尝没有这种感受:“作法官二十年,每天都在定分止争。结果,纠纷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作为一名法官,同样一点成就感都没有。”
我们的社会正在陷入一种矛盾之中:公路宽了,行路却越来越难;钱花的多了,买到的东西却越来越少;大学多了,学术精英却越来越少;住房大了,人伦亲情却越来越少;专家多了,社会问题却没有越来越少;药物多了,公众健康却越来越少……《人民日报》有文章称将病人越治越多,说明“医学已入误区”,笔者觉得这话值得商榷。
这是一种“谁的地盘谁埋单”的单一化思维,似乎公众的健康就是医生的事儿,病人越治越多就是医生没有从源头上进行防治的结果。事实上当今社会的污染问题、食品问题、生活压力等,无不是疾病产生的根源,而让医生为这些买单,显然是找错了对象,打错了板子。法院也一样,对于涉法信访,一些领导简单化地把问题归结于法院没有做到“案结事了”,处理不公正。
医院并不产生病人,除非极个别的医源性传染;法院也不会产生纠纷,除非极少数人徇私枉法。医院只是人体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身体某个器官坏了怎么办,切呗!法院只是社会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社会关系出了毛病怎么办,判呗!而当前一些人,偏偏把问题都归结于“最后一道防线”,医治不好,医闹!判决不满,上访!
把防线“前置”管用吗?医学上确实有一个分科叫预防医学,然而看看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疫苗事件”吧,那些黑心厂家、流通环节输送到医院的本身就是无效的疫苗,医生又怎么能预防住疾病的传播?法院为了不至于让“最后一道防线”失守,也在挖空心思地把这道防线往前推进,巡回、驻村、案前调解,结果又如何?
谁都尝受过到医院排队挂号的焦虑,在“案多人少”的压力之下,现在一些法院也开始挂号,不少法院的案件排期开庭已经排到三个月之后。“两院”繁荣的背后,并没有让医生、法官这两种群体产生多少职业自豪感,相反,感受到的是一种无法承受的职业压力,一种力不从心的无奈。医学与法学虽然分属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然而这两个学科无疑又是一对难兄难弟。
因为社会问题会转化成人体疾病,人体疾病也会转化成社会问题。病人为什么会越治越多,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医学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纠纷为什么会越处理越多,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公正司法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分配问题。我们必须看到,医生、法官只是处于这些问题的终端,依靠他们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篇文章,称“社会上有一种互害模式”:农民种菜,喷洒农药,自己不吃,卖给别人,说:菜有毒,我吃肉;养殖场养殖,添加激素,自己不吃,卖给别人,说:肉有害,我吃菜……人类面临的许多灾难,十之八九是一部分人带给另一部分人的,而人类最险恶的天敌,似乎越来越是人类自己。
“两院”繁荣彰显的是社会之病、管理之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医生不见得是个蹩脚的医生;就案办案、严格依法的法官不见得是个糊涂的法官,在社会分工之下,谁都无法跳出圈外。比如医生只能在雾霾天医治那些肺病患者,无法代替环保部门关停那些滚滚浓烟的工厂,法官只能坐在法庭上判一对怨偶是否离婚,无法代替恋爱之人在结婚前就做出理性选择。
有种东西将会少起来,比如“精神家园”,有种东西将会多起来,比如“精神病院”。放慢脚步,等等灵魂!社会跑得太快,医院和法院都受不了。《人民日报》一文称“只有病人越治越少,才说明医生的本领越来越高。”错!只有病人越治越少,法院案件越来越少,才说明我们的社会管理水平越来越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