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登录更安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免费注册
关注学法网微信,微信号:xuefa5 为您免费推送最有价值的律师资讯! 昨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常回家看看”被写入法律。不少市民认为,突然将这句用来表达眷恋家庭关怀父母的歌词写进法律还真是不太适应。到底怎样才算“常回家看看”?不常回家看望父母又该如何处罚?基层司法人员呼吁,尽快出台司法解释和相关配套法律,不要让“常回家看看”在司法实务中成为空中楼阁。 “常回家看看”入法 你多久没回家探望父母了?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喊你“常回家看看”。昨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其中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成为市民热议的焦点,不常回家看望父母或将违法。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由此大家也将这一条通俗解读为“常回家看看”。兰州市民兰先生表示,“常回家看看”原本是一首非常亲切的歌曲,通过温暖的歌词传递给大家孝顺关爱父母的美德。可是将大家普遍接受的美德写入法律他还是有点不适应。异乡的游子谁不想“常回家看看”,可是现实条件允许吗?例如,现在很多单位都是绩效制度,竞争激烈,因为探亲达不成业绩都有可能被炒鱿鱼。所以,解决“常回家看看”问题更应该关注对劳动者权利的立法保护和强力执行。而宁县检察院的尚伟龙认为关心老年人的精神世界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从根本上应该加强青年人的道德建设,法制只能是辅助作用。不过也有一部分市民认为,国家层面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是倡导大家多关心自己的父母,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如果等到我们把一切忙完了再想到父母,或许留下的会是遗憾。因此,繁忙不是借口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一时回不了家,打个电话和父母聊聊天总是有时间吧?所以“常回家看看”更多是一种善意的提醒,网民和市民又何必抠字眼较真? 关注学法网微信,微信号:xuefa5 为您免费推送最有价值的律师资讯! 法律事务如何操作 天水市麦积区人民法院花牛法庭的刘成娟法官最近也在关注“常回家看看”入法,从法官的专业角度她更关注这条法律如何在司法实践中得到运用。昨日刘成娟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如果子女不常回家看望父母,理论上父母可以起诉子女要求探望。可是从目前实践操作来看,怎么样才算子女不常回家看望父母,是一年、两年、还是更长时间?有些子女和父母就在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小区,他们多长时间不看望父母属于不常回家?有些子女出国留学条件不允许,所以几年也来不了,这也要算不常回家看看吗?况且父母对子女的探访也有自己的心理感受,有的父母子女可能几个月探访一次他们也很满意,有些父母可能子女一月探望一次,他们也可能认为没有“常回家看看”。所以这个“常回家看看”的时间也是因人而异各有尺度,这也会考验法官根据实际情况的自由裁量。当然对于这些问题相信最高人民法院会有相关司法解释出台,地方也应该配套相关法规来逐渐梳理这条法律,让这条法律条文在今后的司法实践中逐渐来发挥倡导和督促作用。不过刘法官也认为这条法律目前的现实意义也已经体现,比如有些子女不愿意赡养老人,以前法院在判决的时候虽然倡导子女要赡养老人并且关心老人精神层面的需求,可是一些子女接到判决之后一般会履行经济层面的义务,但就是不去看望老人。现在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法律已经有了“常回家看看”的明确解释,所以法院可以判决子女不仅要赡养老人,还必须常去看望老人来关注老人精神层面的需求,这也有助于亲人之间的矛盾化解。 律师呼吁 出台司法解释 不过甘肃佳运律师事务所律师王蓝云认为,“常回家看看”写进法律更多是象征意义的倡导,所以我们应该理解从这条法律条文中传递出来的法制善意,其实是提醒我们每个人去关心父母精神层面的需求,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过多关注“常回家看看”到底该如何界定,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数。我们只要知道这条法律从法制的角度来提醒我们关注老年人的精神世界,这便是“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的重大意义。而对于不常回家看望甚至不赡养老年人的子女来说,我们法律早已有相关规定,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遗弃罪。民事方面,被赡养人还可以通过起诉来要求赡养人履行义务,这已经在法律层面保障了老年人的权利,当然今后随着“常回家看看”入法,法官在判决时也可以将赡养人关注被赡养人的精神生活写入判决。而甘肃德合律师事务所成震海律师则担心,如果仅仅是倡导层面,“常回家看看”的法律执行层面最后可能落入“空中楼阁”的境地,即虽然有法律支持却没有办法实施,所以成震海律师则建议, “常回家看看”在后续的司法操作中一定要注意和相关的执法部门衔接,如何确定怎么才算“常回家看看”,又该由哪个部门给予相应处罚和警告?这些衔接问题一定要有配套的司法解释和法规来支撑,不然“常回家看看”虽然口号响亮意愿美好,可是没有相关的违法成本,少数不愿意履行这项法律义务的人员又该如何处理,立法本身的意图又如何实现?(记者 宋芳科 实习生 林嘉贤)(来源:中国甘肃网) 关注学法网微信,微信号:xuefa5 为您免费推送最有价值的律师资讯! =更多精彩= 1、律师成长日记,从草根走向大牌律师的点滴记录! 2、律师职业精华文章汇总,大牌律师从学法网起步!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