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 收藏

[律师相关] 律师以个人名义向母校捐款1千万

 
法眼天下 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16-5-23 15:12:00 查看:4194 回复:1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学法网,与法律人共成长!马上注册学法网,结交更多法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免费注册

x
5月18日,南京师范大学校友丁韶华向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捐赠仪式在该校随园校区举行。捐赠仪式上,江苏方德律师事务所主任丁韶华与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公丕祥教授共同签订了捐赠协议。根据协议,丁韶华以个人名义向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捐款1000万元,由依法设立的“方德法治研究基金会(筹)”进行管理,这也是新《慈善法》去年9月1日生效后江苏第一家慈善基金会。

丁韶华是南师大法律系成立后培养的第一批研究生,曾荣获全省首届杰出青年律师等荣誉,现任江苏方德律师事务所主任、全国青联委员、江苏省政府法律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

丁韶华.png


一、交汇点记者许尽义:缘何要捐千万之巨?

丁韶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个人捐赠1000万?得知这个消息,江苏律师界的同行们对丁韶华竖起了大拇指,他的这一慈心善举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那么,他缘何要捐赠千万之巨呢?在捐赠仪式上,丁韶华说:“喝水不忘挖井人!”

“1985年,我14岁,上初二,父亲在开山采矿过程中摔成重伤,从此一个小康家庭沦落到贫苦;这期间,我做过人生唯一的一次小偷,高二的时候生病三天,实在虚脱,我偷了同宿舍同学的一调羹‘麦乳精’,我至今深感惭愧;1989年,江阴南菁中学考虑到我的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将我保送到了南师大政教系,不仅不需要交书费学费,还能每月补贴饭票和26元菜票,这是我人生收到的第一次大恩大德,也是我命运发生的第一次重大转折。1995年,我在工作中准备报考南师大法律系研究生,那时候,我还是很穷,没有地方睡觉,接连40天左右的时间是铺几张报纸在今天会场外边这个大草坪过夜,早晨在华夏图书馆洗漱,所以,我对南师大这块大草坪,充满深深的感情。1996年9月,我成为南师大法律系成立后第一批研究生,我清楚地记得公丕祥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第一段话,他说:“到南师大读书,一定要首先学会做人,如果人做不好,那么,学问也是做不好的,或者说,是有限的。”

“1999年硕士毕业面临分配,我的人生发生第二次重大转折,在公老师的引荐下,我到司法厅所属江苏同仁律师事务所上班;1999年底,我以高分通过律考,取得江苏省司法厅颁发的律师资格证,开始了律师生涯。律师这份职业,既让我实现了法律科班的职业体现,又让我获得了无上荣光。”

“去年12月4日‘宪法日’那天,‘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上线,我知道协助公老师和各位同学共同从事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这是对母校、对恩师、对法治现代化事业,最好的回报。我相信,我们这个江苏省法学类智库的研究院,一定会取得优秀的成果,一定会对于中国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作出独特的贡献,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就准备踏踏实实地做一个炊事班的后勤人员,跑跑腿,烧烧火,竭尽全力做好服务。”

二、相关评论

1、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宋永忠:

这是对社会公益的一种感恩之举 知名律师丁韶华先生基于对中国法治建设的理想与热情,基于对母校的一片赤诚,捐助善款计人民币1000万元,设立方德法治研究基金,资助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的决策、咨询及关联的研究、教育、管理事业。对此,我谨代表学校,并以我个人名义,向丁韶华先生表达最诚挚的谢意与敬佩之情!

2、江苏省法学会会长林祥国:

是支持法治研究工作的及时雨 南京师范大学校友丁韶华同志以个人名义向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捐赠1000万元,以资助研究院的法治研究和咨询工作,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应当鼓励和支持。韶华同志出于对法治的信仰,感谢母校,感恩恩师,不求回报,令人动容。 这次捐赠,对于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是及时雨。

3、江苏省民政厅厅长侯学元:

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慈善中来 丁韶华先生的捐赠行为,其意义不仅在于资助了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的各项研究和各种实践活动,更在于它作为社会精英的实际行动,为广大社会公众事业的榜样。有助于引导公众接受慈善理念,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确实为社会增添了正能量。

4、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双传学:

对新型智库的建设有助推和引领作用 今天,我们共同见证丁韶华律师向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捐赠仪式,这对江苏智库建设来说,是一件开先河、开先例、开先声的大事、新事。丁韶华先生慷慨捐赠个人资产,这一善举不仅体现了丁先生心志高洁、饮水思源、回馈母校的可贵品格,更彰显了研究院智库建设的积极成效和广泛影响。

5、江苏司法厅厅长柳玉祥:

全省1.8万律师向丁韶华律师学习,刚才举行了韶华先生向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捐赠协议的签字仪式。体现了韶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我代表省司法厅向韶华同志的这个善举表示敬意。法治现代化研究,不仅是法律研究人员的事,也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应当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文 | 江南时报 交汇点记者 许尽义)学法网微信号(xuefa5)法律人必备!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友热议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