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网,与法律人共成长!马上注册学法网,结交更多法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免费注册
x
我永远等不到那封回信,最终被县城的一所县直高中录取了。从那时起,我离父母又远了一步。似乎我们这一代农村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逐渐远离父母的过程。这也是我当时所期望的,仿佛从小我就在内心深处埋下了“持剑闯天涯”的种子。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自由的人不应该被强迫去学习,肉体上的强迫训练不会造成太大伤害,但智力上的强迫学习对大脑的伤害是明显的。就像人们在新的一年要立Flag一样,环境的改变让我有机会试图改变自己糟糕的境地。,高中四年对我来说简直成了一场噩梦。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融入和适应这里的教学方式。奇怪的是,这里的老师并不注重教材上的课后练习题,而是每天上完课都会发一张试卷,每门课的老师都是如此。每天面对着扑面而来的试卷,我不知道该如何平衡,似乎每天都忙不完应付交作业。 我曾经思考过,为何在初中时有短暂的“辉煌时刻”,或许主要是因为我有足够的时间来自学和自我调节。,在高中,每天都面对着扑面而来的试卷,被安排得满满的,我几乎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空间。一切都要按照老师的节奏进行,一旦跟不上,就很难追赶上来。更让我痛苦的是,每个月还有月考,这是全年级范围内举行的考试。每次月考成绩出来后,成绩不仅要张贴公布,班主任还会根据考试成绩重新排座位。全班同学都要走到教室外的走廊上,班主任拿着成绩排行表,按照考试成绩叫着每个同学的名字,叫的谁的名字谁就进入挑选座位。第一名某某、第二名某某、第三名某某,直到最后十名也就不再唱名了。 当同学们听到自己的名字被念出时,一个个走进教室。成绩优秀的同学们优先进入教室,挑选自己钟爱的座位,而成绩较差的同学们则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填空”。我呢,基本上都是坐在最后一排。 这种以“分数论”的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功利教育方式,很多老师们注重的是分数和升学率,对于我们这些学习差的学生并不太看重,很少有老师关心和关注我们。尤其在高三面临“升学率”的时候,我们这些差学生更容易成为功利的牺牲品。当然,在高中我还是遇到了几位有温度的老师,他们给了我心灵上的温暖,让我至少坚守着这个潦倒的身躯。 我一直认为,以考试成绩排座位的方式是一种“冷暴力”,这种心理伤害比我父亲打我的伤害更加深刻。我们的教育面临着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这是我们应该警惕的。考试本是伟大的发明,但我们的教育是否真正专注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对兴趣的培养以及个体兴趣的发展呢?功利化的教育以分数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俨然成了社会分配的工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潜能,我们的教育目的应该是激发和发挥人们的创造力,而不是用陈旧的知识束缚和限制他们。 教育者面临着最艰巨的任务,因为他们培养的是人,这种培养不能像工厂生产零件一样被制度化和流程化。人心之灵,在于活泼泼、变动不居的生命感知,很难标准化。一旦标准化,人本身已经丧失了做人的意义,必将是一潭死水。我们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尊重,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并为之努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启迪和引导,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在我高一的时候,有一天我突然领悟到,既然无法改变周围的环境,那就改变自己吧。我试图不再过分关注学习成绩,而是每天根据自己的情况稳步向前,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能考多少分就考多少分,每天能做多少试卷就做多少试卷。 记得有一段时间,每天吃完饭后,我去教室的第一件事并不是急于做试卷,而是坚持读几页名著。在那段时间里,我坚持不懈地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看似与学习无关的课外书却给我注入了一种力量。它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对人生的思考,让我的内心变得更加平静。尽管老师们会点名批评我为什么没有完成作业,但当我开始专注于学习本身而不是焦虑于学习成绩时,我对老师的批评并不在意。高一结束时,我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 ,好景不长。高一结束后,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在高二时就开始了文理分科。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没有人能为我的未来指明方向。实际上,我内心更倾向于文科,因为进入高中后,我的数理化成绩真的很差,每天仿佛都在“听天书”,真是度日如年。但是,我也必须为自己未来的生活做打算,不可能仅仅是听从内心。老师告诉我们“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对未来一无所知的我,不知道自己应该何去何从,最后只能随大流,加入了庞大的理科队伍。 对于我的选择,我无法说是对还是错,因为曾经有一次可以重新选择的机会,我仍然坚持选择了理科。我母亲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人这一辈子需要吃的苦是一就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需要遭受的痛苦和磨难是注定的。虽然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但却显露出了她的生活智慧。我们只是一群羸弱的绵羊,当我们穿越过森林,或许有一天会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狮子。 人们常说,选择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事情去做。,当时的我却偏偏要在自己不擅长和不喜欢的事情上苦苦磨砺,我想弄清楚自己是否真的不适合。每个人有着每个人的特殊性,也有着每个人的局限性。每个人所处的家庭环境、内心倾向、遇到的老师以及其他人生际遇,限制着我们是否能够结合自身特点和周围环境,不断挖掘自己的优点并放大它们,从而帮助他人,为他人创造价值,实现自身的生存价值。“世上没有白走的弯路”,只要我们不断追寻,砥砺前行,有时候越是弯路,越能发现自身的特点。相信自己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见的人,憨过的事,在找到“着力点”之后,所有的颠沛流离都将是一生任何人夺不走的财富。 我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艰难前行,不断调整学习方法,试图适应学校的教育方式,改变自己学习的现状。,每次努力之后,换来的几乎都是失望。学习好的同学依然名列前茅,而学习差的同学依旧学习差。 有些人成为“学渣”可能是因为他们贪玩而不努力学习,而我这个“学渣”却是尽力而为却依然无法取得好成绩的渣渣。令人奇怪的是,大家不仅看不起那些贪玩的“学渣”,还更加鄙视那些努力学习的“学渣”,这确实是一种奇特的鄙视链。 我在孤独和失意中徘徊,每次月考的失败让我开始怀疑自己,甚至开始对自己感到痛恨和厌恶。每次月考成绩公布后,我都会独自站在宿舍楼顶,凝视着远方的麦田,感受着内心的痛苦和迷茫。站在高高的楼顶上,目光从远处扫过楼下的臭水沟,我不知道有多少次,我曾想要体验一跃而下的感觉,但最终我没有跳下去,或许只是因为害怕疼痛吧。 后来,为了减轻内心的痛苦,我不再执着于学校的课程,而是开始在课外读物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主要是古文,尤其是那些传世的古代经典。突然间,我发现阅读这些古代圣贤的著作能够让我浮躁的心变得宁静,就像甘泉一样滋养着我渴望的心灵。从那时起,我沉迷于古文之中,虽然古文似乎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实质性的东西,我也并没有因为阅读古文而提高我的文采,也没有提高我的语文成绩。,这些文章却像一壶壶美酒,让我陶醉其中,深入骨髓,贯穿灵魂。 由于当时没有人给予我阅读指导,我只是单纯地对学校课程不感兴趣,因此偏偏爱寻找一些奇特的书籍阅读,剑走偏锋。因此,很多时候我无法理解古人所表达的观点,虽然自己的心灵得到了慰藉,但实际上这些书籍却像装着蜜糖的毒药,只有经历了人生的磨砺和考验,或许才能明白我们的圣贤祖先所说的意思。 实际上,对于这些所谓的“无用”之书,我个人认为对于我未来从事律师职业是非常有帮助的。陆游在《示子遹》中说:我最初学写诗的时候,只追求文辞华美。中年才有所领悟,逐渐窥察境界的宏大。怪笔奇句偶尔写出,有如顽石被急流冲洗。李白、杜甫像数仞高墙,我常恨自己领会不深。元稹、白居易只能说到达了门边,温庭筠、李商隐显然还不值一提。即使是扛鼎之作,也没有达到三昧的境界。诗是六艺之一,哪能仅仅当作笔墨游戏呢?你果真要学习写诗,作诗的工夫,在于诗外的历练。是的,“工夫在诗外”,我认为,法律并非法学的全部,法律只是法学冰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这颗明珠的辉煌需要庞大的系统支撑。 读古文犹如一场梦境,当梦醒时,自己必须面对现实。尽管我寄希望于古文给予我人生的启示和参考价值,但当我读完几块钱从同学那里买来的《二十五史》,发现那些内容与我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无法给我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只留下了些许感慨。梦醒后,我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习题。有人说:看不清楚当下,就读历史,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但历史是确定的,并不一定能够指导未来,我们只是在历史的海洋中寻找多种可能性。 在高二时,我也曾遇到一位富有温度的老师,她是我的语文老师,海老师。尽管在那种学校教育环境下,她却依然与其他老师不同,特别注重关注那些后进生的学习状况。 有一次,她在讲台上授课,我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全神贯注地阅读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课外书。突然间,她悄悄地走到我面前,拿走了我的书。她拿着我的书快步走到讲台,我已经忘记她当时说了什么,但那并不是一场“批斗会”,反而让我重新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在我感到孤独和迷茫之际,她重新点燃了我学习的希望。她说她对我的未来充满信心,希望我努力不放弃。,我们终将只是度过一段短暂的时光。后来,我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教育是否存在弊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教会我们最终如何自我探索很重要。 回顾中西历史,真正的大家可能并非仅仅依赖于初始的学历,而是能够持续进行终身学习和实践的进化。教育给予我们的是一种启发和引导,但真正的成长和进步需要我们自己的努力和探索。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需要不断学习、适应和成长,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