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网法考题库 | 法考模拟考场 民法试题讨论 | 民法题库 | 民法测试 民诉试题讨论 | 民诉题库 | 民诉测试 商经试题讨论 | 商经题库 | 商经测试
法考历年真题库 | 法考试题讨论 刑法试题讨论 | 刑法题库 | 刑法测试 刑诉试题讨论 | 刑诉题库 | 刑诉测试 行政试题讨论 | 行政题库 | 行政测试
  • 回复
  • 收藏

[法考漫谈] 中年卢瑟扯法考

 
 楼主 为什么要考试! 学法1级 发表于 2023-5-14 08:30:18 查看:2368 回复:13 |阅读模式 来自: 美国

学法网,与法律人共成长!马上注册学法网,结交更多法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免费注册

x
常见的套路文一般这么写:教育背景(是否法本)-报分-分科老师推荐-时间安排-复习几遍-加油及展望。
大众偏好就是如此:最好手把手地教,照着做就行了,大家都挺忙的,有捷径跟着走再好不过,这个年代资源过剩,谈动脑,伤感情也伤脑细胞
管这些叫经验吧,即便像素级模仿,也不保证能过,更贴切的可能是经历。说这不叫经验吧,尚未过河的小马们,跟贴大呼牛逼666,把分高的人讲的奉为圭臬的,不在少数。
个人写这篇玩意儿,主要是按惯例记录过往的一段历程和想法,绝称不上经验,教训的成分更多。不免俗地模仿套路开个头介绍下背景,后面想到哪儿说到哪儿。
背景介绍
本科专业“能跟相关专业强势组团,在教育部公布十大就业红牌专业中占据三个席位”,硕士经济类,底层社畜已经当了十年,妥妥中年卢瑟。跟年轻人相比,无论是精力还是记忆力,都不可同日而语。2022年第一次报名,有幸参加了第一场一年一度,又没在当年年度完成的考试,主客观都是低分水上飘——合格线上加5分的水平: Snipaste_2023-05-12_13-56-26.png

赶在毕业十周年的当口,国内一级学科门类中的经济、管理(CPA)、工学(一级造价工程师)、法学(法考),算是都有涉猎。
要说有点基础吧,可能比较牵强:2月中旬已处于彻底摆烂状态,跟一个年轻同事闲聊,他1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英法学院(五年制),了解该学院选拔机制的,应该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同事在校期间的成绩排名又是这里面的top,也强调自己每学期都是糊弄,零基础法考;B站上大把的法本介绍起经验来,好像都是这个调调,要他们自证是零基础吧,他们好像都“即得易见平凡,仿照上例显然,读者自证不难”。学霸都说自己零基础,咱这外行过来考,敢猖狂地说自己有基础吗?不敢。
要说没基础吧,早年考过的CPA,其中的税法经济法,确实是商经(不含知环劳)里的内容,什么“房随地走”、“买卖不破租赁”之类流传已久的口诀,虽然学得不系统,也是知道的。那会儿房地分开,还没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记,诉讼时效是2年,担保法有些规定跟合同法冲突,声名最盛的辅导老师是郭守杰黄洁洵,搁现在好像都改天换地了,年龄太小的小朋友可能都没听过…扯太远,提这些是想说,对应到现在的8个科目,虽然刑法、刑诉、民诉、行政法、理论法、三国法没学过,但对于民法和商经里的部分过时内容,能够非常硬气地说一句:咱绝不是零基础
相比于队友这种本科小语种,本科毕业十年内都无缘跟经济事务打交道的纯野生无污染的小白来说,本人的基础显然算非常雄厚的啦。
人类都有夸大困难以彰显自身的冲动,多数人都不能免俗。如果咱也装个可怜说自己没基础的话,队友的斤两我太清楚了,那是实打实的零。后面会简单聊聊,她这种零基础对付这种考试是个什么水平,用以说明法考是个什么难度。
考试动机
个人以为,决定此类资格考试(而非选拔性考试)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可归为个人动机:为什么要考,有多强烈,考下来用于干什么。
有句话叫做“知道为何而战的战士是无法战胜的”,很多人只是听说这玩意儿有用/牛逼/别人要考。肯定也确实有很多人只是上述这些原因就考过了,但更多没考过的,尤其反复考还没过的,一战二战三战,更有可能陷入了路径依赖而忘了初心。“初心”只是个中性词,不含任何褒贬。
这个问题想清楚了,选什么机构,听什么老师的课,用什么资料,各花入各眼,适合就好,都是些无关大局的枝节问题:听任何老师的课都有考过的,选错一两个老师绝对不会成为导致考不过的关键因素。而没想清楚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无法坚持、弃考、自我感动式不走心复习。
如果说主观题的考试有运气、技巧的成分在里面,客观题(就近两年情况而言)没考过的,百分之百在动机上存在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作为经历过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考试(考研、CPA、一级造价)的老油条,过往的考试不构成困扰的关键因素在于,定下来要考之后,从来没有动摇过。虽然也考不了多高,上考场之前也战战兢兢没把握,总觉得没准备好,所谓“成败利钝,非所逆睹”,但基本上对考试科目的目录比较了然,结果一般还行,多数时候没有长期干耗,过程算不上波折。
但面对法考,作为反复动摇过的一分子,是非常清楚动机存在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的。一旦有了动摇的念头,自己就已经觉得没戏了。
作为一个资质驽钝的普通学渣,很愿意在动机问题上多扯几句。
在说为什么考之前,不如聊聊之前为什么没考。
记得当年长征CPA结束后,曾在知乎上洋洋洒洒留下过一段记录,当时曾想鼓励30以下的年轻人,好心劝退30以上参加考试的人:
“人生二十到三十这十年,怎么过都是过。现在看起来没什么用的东西,等你需要用再准备的时候,可能就不具备现在的条件了。人过三十,上有老下有小,工作本身可能就够让人心力交瘁了,其他再有点什么想法可能都有心无力。”
没想到,八年后回看,小丑竟是我自己——上有老下有小,工作让人心力交瘁的情境下,这种考试确实够致郁的。
当时考完CPA,为什么不顺势把法考也考了呢?
主要觉得性价比低。
长期以来,坊间流传CPA和法考的难度较大,但在个人的认识范围内,这俩考试的直接经济收益非常有限:CPA是以承担不能识别(串谋)造假的责任为代价,换取审计报告的签字权,以获取收益;法考怎么获取收益?职业资格考试只是个门槛考试,怎么获取收益至今仍然很模糊。同时考过这俩似乎风光荣耀,但如果不去(去不了)投行拿一个起点高的底薪,变现路径太受限
再去考个ACCA?国内意义不大。CFA?考不起。国外这种考试,且不说难度大不大,即使顺利考过,每年注册费就不是个小数。所以扭头去考了造价,原因也有写过
考过造价后,网上结识了一位本科同济学土木的大神,岩土、结构、监理、造价,考起来砍瓜切菜般手拿把掐。需要说明的是,岩土工程师和结构工程师,任意一个难度都远高于大众熟知的一建,而大神考起来就跟玩儿似的。他每晚心如止水地坐在书桌前钻研业务,偶尔深夜发个朋友圈照片,各种复杂公式看得我心惊胆战,是我心中无上崇拜的学神。
可本人作为资深学渣,CPA的学习就已经是走的非科班速成的野路子了,实在是能力有限无法像学神一样深耕,青灯古佛般天天去研究长投怎么核算报表怎么合并,咱又不是事务所的,业务上一年也碰不上几个需要这种项目,边际成本太高,边际收益太有限。
另一个没打算考的原因是,当时供职的公司里,有专设的资产保全部门(有不少过了司考的),有专设的合同签订部门(一个懂法的都没有),涉及法律的事项,即使懂一点儿CPA里的经济法,跟懂行的掰扯,自己道行太浅不够个儿;跟不懂法的掰扯,算是秀才遇到兵,对牛弹琴。既插不上手说了又不算,所以心安理得掐灭了心中的小火苗。
机构宣传会说这两样考过比较牛,升职加薪,马上就能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作为资深卢瑟,还是比较了解现实的:升职加薪跟是否通过这些考试,相关性很有限。假如你是个部门小领导,甚至层级再高些的领导,你会因为有员工考过这两样就提拔加薪么?通过考试能一定程度上保证专业性,但与工作表现,尤其业绩,并非线性正相关,甚至很多时候,可能是负相关的:专业性越强,越自矜也对业务越挑剔,做业务挑客户,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总量就不够看;而业绩好的关键在于,质量及格的前提下,总量足够高,专业性能保证总量吗?相关性不大。
考过CPA好歹在原单位内部被视为高级职称每月固定加几百工资作为技能补贴(但多项不累加),而在现在的公司里,即便过了法考,薪水也稳如死狗,在降薪潮的大背景下,甚至死狗都不如,只降不升。
所以还是上面那句话,如果不去(去不了)投行,两样都考过也只是花瓶,用处不大。而去投行还要考虑个年龄问题:如果应届没能进得去,30以内又拿不齐两样作敲门砖,30以后即便凑齐两样,投行也愿意收,跟年轻的弟弟妹妹们抢砖搬,意义也不大了。咱不是在说体力和精力,是在说年龄和起点。有心的不妨想一想,券商是个牌照管制行业,法考培训是个充分市场竞争的行业,刘安琪为啥投行不待了搞法考培训?
说这些的意思绝不是贬低考试,只是好意提个醒,不要活在信息茧房里,把希望过多寄托在考试上。本卢瑟血淋淋的例子,还不够鲜活么。
扯回来。
那为什么又兜兜转转又回来考这个了呢?
被动换工作了,工作用得上了。推进项目时,一头一尾都得跟法律打交道,不想夹在客户和法务部门间受夹板气成为一个单纯的传话筒,最好是自己能有点儿主动性。
即使这样,考不考,还是很让我犹豫。
一直莫名其妙地认为,虽然资质驽钝考试能力低下,但咱不缺愚翁精神,只要“想”考,拿下不是问题。问题主要在于,这个“想”,一直不够强烈。
由于被动换工作的原因,新环境中专业性不被重视,考下来对于改善处境没有直接益处,相比之下倒不如溜须拍马投其所好来得实在,这又恰恰是自己的短处。而即使考过了,人家一样能捂上耳朵不听不听,然后按着头让你吃翔,不吃也能糊一脸。
被动换工作时,领导做思想工作时提过一句话:知道你不想跟这个人共事,但你又不会跟他共事一辈子。最终决定考,还是着眼于虚无缥缈的未来选择的主动性。为什么说虚无缥缈?当下的处境确实不舒服,不施加点儿扰动只能继续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但是话也可以反过来说,清风都吹不起半点漪沦,扰得动?
说得再直白点儿,主要是想学点儿民商法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这么说好像显得我求知欲很强毫不功利一样,其实恰恰相反,目的是非常功利的,最根本的动机就是不想被拿捏牵制受制于人不拿个证空口无凭地白话,好像缺了对话资格,只是翻翻相关书籍,压力不足动力也就不够,所以必须得有个玩意儿证明自己不是开黄腔
也正因为动机的虚无缥缈,准备法考的初期虽然强火猛攻动力十足,到后期终究因为高温限电、封城、项目扎堆,工作中棘手事务难以处理,以及久治未愈带来无限烦扰的小病,在延考前半个月开始摆烂,并在去年9月中旬正式得到延考通知后彻底躺平,在客观考试前再没摸过书做过题。
顺理成章地,可以聊聊法考的难度了。
通过法考难不难?
法考涉及多个部门法,书不薄,知识多又杂,范围很广,真题里题干都不短,能一眼秒出答案的送分题也不多,多选不定项都是多选少选不给分,难不难?就考题来说,真的挺难。
考题难是不是意味着通过考试难?
不是。
这是法考给我上的非常生动的一课,这个问题可以从很多的角度来论证,咱争取一次覆盖。
角度一:身边可肉眼观测的同事群体(个例)
前单位身边的同事,以及队友的同事。近年陆续听闻四五个非法本通过法考的,本单位的都打过交道有些交流,年龄基本上介于30到40之间,多数属于中后台部门,多的也就两年都能考过。也有位业务部门考过的,以前就考过CPA了,除了这位以外,其他的综合水平都不算出挑。
角度二:网络中可观测的参考群体
这些主要是在网络上观测到的,肯定有视角偏差。
微信群友:有位是在一个活跃群里见到的,从其经常发言和转发的内容来看,认知水平非常普通。即使过了法考,引起社会舆情的案件发生时,她想尝试作为专业人士在群内得瑟两下,每次都装逼失败。作为二孩母亲,两个孩子都上小学了,应该是老公比较能干,所以考过之后还能高龄转行,去当实习律师。
小红书求分群体:主观考完后,也是出于对成绩公布时间的好奇,脑袋被门夹了尝试通过小红书获取些小道消息,结果惊奇地发现大量“分从四面八方来”的求过跟帖群体,虽然看不懂邪教教众的行为艺术,也听不懂他们念的咒语,但我大受震撼。
B站:以在校学生为主,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经验视频,大概就是篇首套路文的那种模式。老实说,确实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无论什么内容,都要以视频作为载体,明明可以坐下来作些深入思考好好总结归纳的,偏偏最后多数就是拟个大纲对着摄像头就讲起来了。那么点击(播放)量最高的是哪个?考分最高的吗?说得最久的么?思考最深入的么?不,是长得(胸)最好(大)看的。
角度三:政务公开信息反推
参加法考确实开眼,虽然知道政务信息公开,没料到能公开到这个程度:通过政府年度采购预算,能够提前确定通过率。
我说清楚没有?分数线年年是满分60%的水平,考生还没上场考试呢,卷子还没答呢,主管部门还不知道本届考生成色怎么样,考卷他们做得会不会顺手的时候,就已经把通过多少人大体定下来了。
快拉倒吧!
说得再直白点儿,虽然每年清北招生人数考前是已知的,哪位神棍能在考生答题前,准确预测清北在各省的分数线是多少?
经济学里有个概念:不可能三角。借用这个概念,正常的考试,分数线和通过人数,不可能在考前同时预测:提前划定了线,就要面对过线人数不够或者超出的可能;提前确定了通过人数,分数线就是根据考试实际情况上下浮动的。
既提前确定了人数,又提前确定了分数线,人数不可能是假的,那分数线就是呗:客观及主观公布的分大概都经过了统一的技术处理,代表了相对水平,不反映绝对值。
怎么处理?传说以前C9中的某校对部分期末较难的科目,处理方法是开根号乘10。法考嘛,客观题完全可以开根号乘17或18,主观可以乘13或14,有兴趣咱们可以探讨下为啥取这些数。
法考的题难是真的,并没要求你达到卷面60%的水平才算考过,只要在参考人数中站到某个分位前面就行了。具体哪个分位,我不掌握相关情况。
角度四:科班通过率及数据对比
法考和CPA都可以在大三的时候报考,高校里面也都算有对口专业,理论上讲,大三也基本学完专业课了,至少够覆盖考试的学科范围。
五院四系这种高校,有志于从事法律职业的,据说法考都是成建制通过,通过率少说在七八成;把五院四系换成财经院校,或名校的相应专业,CPA一年过专业阶段六门的能达到七八成的通过率么?
百分百达不到!
是法科生为了建设法治中国,学习最努力么?应该不是吧,啥专业的学生不是为了咱中特事业添砖加瓦啊,那只能是通过法考没有那么难。
再拿个直观的数据来比较,1月份看到省注协的非执业会员2022年检合格名单,看证书编号,最早有09年通过的,这也12年了,总共3415人,考虑有20%左右非执业会员忘了年检,12年总共通过大概也就不到4300号人;如果考虑执业人员与非执业人员比例大致在1:1.5的样子(2020年1季末全国非执业会员16.4万,执业会员10.8万),一个省12年来考过的注册会计师,大概也就不到1万人,全国目前大概也就二十八九万吧。
本省仅2021年通知领取法律职业资格证的,有6300人【新闻原文“我省2021年法考成绩考试合格人员(非2022年应届毕业生)共计6300余人”】,这是一年的数据哟。
所以,这俩考试怎么混到一起比难度,还长期处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胶着状态没个定论,真是蛮有趣的一件事情呢
角度五:考试科目设置
法考的书厚,知识点多,官方教材四大本堆一起,可能真比CPA专业阶段的六本要厚,但法考有一点占了便宜:可以拆了东墙补西墙。
客观题上午考公法,下午考私法,公私法各糅了几个学科进去混一起,这就创造了一个绝佳的条件,可以在学科间做取舍,刑诉的一分是一分,理论法的一分也是一分,刑诉的不定项不好拿分,完全可以靠理论法去补。很多人战略性放弃三国,完全不影响过线,道理就在这:一门只有40分的水平,且这门权重不高,另一门权重高的学到70分的水平,可能就能拉通到总体60%了,更不用说本来就不需要达到60%水平的时候了
换到单科制的考试上来,一门差一分?明年重来吧。咱当年CPA的专业阶段6科花了四年,其中,前两年过了5科,因为抵触背书心怀侥幸,一门《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足足考了三年,第三年第四年都在单吊这一门。要是能像法考一样补齐,专业阶段两年就够了。
还不要说CPA专业阶段的单科的题型就是客观+主观的搭配,完全消灭了蒙过的可能性,具体就不再浪费唇舌论证啥了。
讲真,有五年发展规划坐镇,这就是一个站队挂帅的考试。不厌其烦找了这么多角度来论证,应该够让读者对这个考试的“考过”难度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了。
所以,法考被传成国内第一考,个人以为,司法部和广大考生,真是把普法(司法考试难度宣传)工作干得很得力,该得共和国勋章,这种得力表现在几个方面:
1.吸引了足够多的受众参与,门槛又没低到类似不少从业考试那种高中毕业年满18的水平上去;
2.考过的自然会自我美化自提身价,不会说这考试水;
3.没过的没资格说水,很多还要说自己非常努力天道不酬勤。
多管齐下,造就了当下的大好局面。更不用提法考培训机构争相把基础精讲阶段的视频课在B站免费放出来,真是卷出了培训行业的新高度,不仅便宜了咱这种白嫖怪,更体现出了极强的社会正外部性
备考流水账
不能免俗地扯扯经历,低分飘过肯定不敢妄谈这是什么经验,也不打算聊知识细节,咱这学渣水平,肯定没法考老师聊得透,但失败的教训和弯路总是可以总结的。
鄙人这种中年卢瑟,学生时期穷惯了,收集信息能力还过得去,准备任何考试,基本上除了报名费和教材,剩下都靠白嫖。准备法考,没报班,B站完全够用;没买过教辅,网上各色资料齐全。除了拼夕夕上买了套官方四大本和两本官方案例解析书,总共125,其它的,也就客观122,主观70的报名费了。这大概是这篇胡扯中,我唯一能得瑟的亮点了。
特别建议所有能读的这里的读者,调整一下备考策略。具体怎么调整,去看看马峰理论法的开篇词。简单说,“得民刑者得天下”,是个误导性极强传播面极广的蛊惑人心的口号,值得好好斟酌。
咱当然也听过这句,最早是在21年3月份开始听柏神的刑法总论(分论好像一直没学明白)。当时就面临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总是跟不上机构公开的时间计划表,按机构的说法,刑民单科听课加做题,短则20天,多则一个月。
无奈,当时出于对“全国第一考”的尊重,拿出了磕CPA单科的劲头,一天三四个小时听课,总觉得自己没学明白,别说做题了,光听课都觉得一个月过不完一科。
所以,当21年6月听完张翔的民法后,睁着无知的小眼睛眨巴回忆民法学了什么脑中一片空白时,很有些绝望:法考的难真是名不虚传啊。队友鼓励当年报名,凭借多年的考试经历知道没有平添挂科记录的必要,死活不肯
民法学不明白,就完全打住了,并陷入了深深的怀疑:咱想学的民法不是这么回事儿的,脑中一团浆糊,做题无从下笔。民法的问题不解决,也不用往下学了。
直到2021年9月,才确定民法该听李建伟教授的。花了2个多月听完了60讲,然后,在无目标的轻松氛围下,开始怀念青春:反正考试要到明年去了,闲暇时间打打星际,看看书,玩玩数独,睡前让老李给反复念叨总则编合同编物权编,催眠效果一级棒,2021年就这么混完了。
而队友就在2021年只学了刑法民法刑诉商经,且没怎么做题的情况下,客观考了个175……
回顾2021年,起步就发现始终跟不上节奏,所以只能本着笨鸟先飞的态度,放弃了当年的考试,没了具体的目标,自然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来到2022年,2月先从理论法入手,3月学了遍商经知,4月学了遍民诉,五一期间学了三国,整个5月学了行政法。后面三个月就在民法、民诉、理论法、商经知、行政法的真题间徘徊。三国法的真题没在听课后及时做,后面不想找打击,就没碰了。
盛传小法可以几天或一周过完,搁咱这儿,好像基本都得磨一个月起还学不大明白,非常惭愧。备考期间,还会不时把民法翻出来看书听课做题,但对于刑法,能拖则拖,总想着斋戒沐浴后才能开始,拖到2023年2月的考试前,也没翻过。
对,你们发现了,怎么没提刑诉呢?跟大多数人放弃三国法不一样,鄙人独辟蹊径,毛着胆子放弃的是刑诉。
刑诉跟着肖沛权的课看讲义,以为五星考点已经很重要了,之后出现了十星考点,当十星考点之后出现二十星考点时,才到第七讲,不禁大为绝望,生怕后面还有五十星和一百星的,壮不起胆子往下学,就一直往后拖,明目张胆实施自我欺骗加催眠,就这样捱到上了考场也没学。
6月以前,复习法考期间每天的睡眠时间一般是不超过5小时的。但心中也清楚,这种看似辛苦的实际意义并不大,低效率地堆时间,并不会带来好效果,表面上看似乎刻苦,实际并没学进多少东西。但作为底层社畜,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中烦心事确实让人静不下心,无力摆脱这种状态,只能靠堆时间来取得一丢丢心理安慰。
时间来到8月底,高温限电及封城接踵而至,工作中几个项目堆到一起,弄得抓耳挠腮。之前还每天坚持早起做题,很多老师说过不要放弃就赢了一半,但还剩半个月考试的时候,杂乱的心绪根本就静不下来,只求速死,心中只想着明年再说吧。
即使延考发了通知,回头看有五个半月的时间可以从容不迫地重新安排学习,但在糟糕的心绪及久治不愈的小疾病面前,脑中只有躺平装死的念头,破窗效应更是让我打定主意摆烂到底。一心想的是应付完22年的客观题,就算有个心理界碑了,跟昨天划断,这样才可以正式开启23年的复习。
就是恬不知耻地以这个破烂底子去参加了客观题考试。
说是裸考吧,那肯定不对,只是考前的五个半月没看书做题而已,之前还是做过题的;说不算裸考吧,这五个半月确实就因为没摸书没做题,卸下了巨大的心理包袱,生活幸福指数高了很多。
尽管2021年就对队友学一半去考175的事情颇为不解,事实上,也是客观题成绩出来之后,才开始对法考分数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这种摆烂法能过客观?基本都是靠瞎蒙。队友专注力虽然远胜于我,但此前投入时间一直远少于我,延考后更是跟我“互为参照物一起不进步”地比着摆烂五个半月,毫无悬念地比我高23分。
得知成绩的时候还在外地出差,回家没找到几天感觉呢,又被抓去出差,再回来搞完手头的工作,找状态又梦游了几天,才算全心投入主观备考。
流水账记完,可以聊聊走过的弯路了。
谈谈择师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初期确实花了不少精力选老师,尽管如此,事后从学科知识掌握的角度来评价,此前选择也是存在明显败笔且未及时纠偏的。也正如前文所说,选错了也没什么,过不过不是选什么老师决定的。
个人以为,老师的选择跟个人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诉求都有关。本卢瑟的诉求相对明确:民商法相关的内容不求全部掌握(比如知环劳还有破产法),但主干的部门法,希望学到理解一定原理的程度,其他部门法,够对付考试就行了。所以对除了宪法之外的公法,兴趣非常有限。
xxx有个长篇的法考老师介绍,可谓面面俱到,B站上也有个up主,聊老师推荐。个人感觉,用处都不很大。
xxx有他非常厉害的地方,但在老师推荐这个环节,有耍滑头的嫌疑,为什么要耍这个滑头?可能跟他的公司转型有关:以前的觉晓,更多地是个助教的角色,但现在已经开始引进徐光华肖沛权这种重量级人物来讲课了。
他的老师推荐文章,谁都不得罪,方便以后开展合作,粗看介绍,每个老师基本上都只讲优或特点,缺点说得非常委婉隐晦,以至于多数人很难察觉。于是,很容易把他推荐顺序放在前面的老师,作为自己的选择。
反正我跟着这个推荐,是踩了坑的。
如果看过足够多的豆腐块经验帖就会发现,考过的人中,推荐谁的都有,也都能讲个一二三来。套用老李讲课中一段儿话的大义:“听某些老师的课,你们都能考过,你们真的是人才”。
考完客观原以为必挂,看到分数,也在反思,从应试考过的角度,通过法考(包括主观)都不需要学多明白,可能真是选谁都行,顺眼最佳。但如果不是科班出身,又想经由这个考试系统性地粗浅学点法律知识的皮毛而不是单纯的应试拿个证,还是应该对老师有些选择
全部学完后,心生敬意,认为有思考深度且能通过法考授课展现且被我这种愚钝之人感知到的老师,有且仅有三位:李建伟、刘鹏飞、马峰。其他老师也有水平不错的,只是个人对有些部门法兴趣实在不大,学起来劲头有限,听得不够认真,不好做评价。
以下只是个人观点,不具有普遍参考意义。
刑法
客观阶段跟的柏浪涛,声名最盛先入为主的原因。没跟徐光华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在讲义的序言里,明着暗着意有所指。当然,自己的书里,序言里怎么写是作者的自由,只是个人读完多少觉得有点儿逞意气。但从应试的角度来看,必须承认,徐光华主观阶段的139问,是非常好的备考材料,很显功力,相较之下,柏浪涛主观阶段的备考材料,个人以为差点儿意思。
民法
前面想说的坑,最大的就在这儿。以讲义的厚薄和课程长短作为推荐的主要参考指标的话,张翔无疑个中翘楚,但配合着讲义听课,全部听完感觉学了个寂寞:讲义的模式就是前文讲段儿法条,紧跟着把法条里的主语或者宾语一换,就算例题了,授课好像也就是念讲义。见了真题找不着题眼…张翔的课,可能更适合法本。
老钟口音太重,课时太长,书本太厚,老爱拿范爷举例子,俗得让人不耐受。
最后,总算遇到了李建伟。
老李的民法课程我大概完整听完了两到三遍,民事法律行为、物权编的个别章节可能听过七八九十遍。虽然客观题的私法得分很低,主要的原因可能在于放飞自我5个半月没做题,但确实经由他,吊起了学习民法的兴趣,可惜他不讲商法的应试。
老李的时间管理堪称楷模,笔耕不辍,事情都做得有声有色:智元法律课堂春夏秋冬直播80个小时就打不住,赶飞机的间歇要参与会议论坛的远程发言,校内要带学生,校外要当独董做律师,异彩纷呈。关键是他在不同场合的发言,总带着自己的思考有所准备,不打官腔说空话套话,也不会一套东西到处讲换汤不换药,如何能兼顾这么多面还做得这么好,想想就让人头大,能做到实在非常了不起,老李已经成为本人近年最钦佩的偶像。
商经知
鄢梦萱授课四平八稳,应试绝对够了,但是总感觉缺点儿老李那种对知识脉络庖丁解牛般的通透。郄鹏恩和刘安琪的也试过几节,都差点儿意思,不用提醒我,他俩之间那点儿事闹那么大能不知道么。
虽然个人考这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把商经知的那套学以致用,尤其认为公司法博大精深,应该是很有趣味的,对这个部门法有点儿底蕴了,对公司治理才可能有些透彻的认识,但是事实上没觉得哪个老师的课听着带感。后来看到有推荐朱锦清老师的《公司法学》,翻了几章,挺有意思,但可能跟《资本的规则》一样,不太接国内的地气,原打算考完后翻完剩下的,到目前都还停留在“打算”的阶段。
理论法
只听过马峰。
知乎上有人拿早期峰哥子虚乌有的简历中的博士说事,个人觉得不算个多大的事儿,一直以来也没对博士高看一眼。现在所在的部门同事里有四个名校博士,怎么样,会飞?博不博有什么重要,大把的各类机关一把手都是博士学历,倒是创造了多少有益于社会的新知?怎么不去打打他们的假?州官随意放火,百姓不准点灯?关键在于,理论法的那些知识,也不是非得博士才讲得抻透吧。
杠不杠这个问题是个人的自由,马峰又没像某些老师一样天天把博士挂嘴上,年轻的时候谁还没点儿虚荣心,这是什么不可原谅的问题?
理论法主要是喜欢听峰哥掰扯宪法,尤其是几次宪法修正案的相关背景,如果配合阅读《岁月留痕:领导人工作纪事》,21世纪初那段儿的立法工作也会有个更清楚的认识。倒不是赞成他所有的插科打诨,但没有足够的阅读量和一定程度的认知水平,讲不出那些道道儿来。
十几年前文理分科后就再没机会静下心来系统学点儿文科的东西,对社会运转机制的理解,过于片面,太不系统,三十好几了才学点儿宪法,方觉奥妙无穷
宪法中的组织法跟公司法其实有不少类似的地方:比如咱宪法里学的,都是人大授权或监督;上市公司里,股东大会权力最大,大事需要股东大会授权,那么两相比较,最高权力到底在谁手上?后来偶然翻到《公司法的逻辑》,发现早有学者提出公司宪治论。再比如近些年陆续完成了一系列立法,主流的ideology发生明显转向,不了解背后的立法工作所做的努力之前,总觉得要解释这种变化,缺点儿要素…宪法相关知识,体制内的当常识,体制外的可能了解真的有限,值得成年人再好好玩味一下,尤其高中文理分科后没怎么碰过的,对于理解社会运转机制是有益处的
另外,峰哥讲课时不时表演个贯口,底下听课的学生连个反映过来喝彩叫好的都没有,心疼几秒钟,这个年代都还没解决知音难遇的问题啊。
民诉
没学程序法以前,对法律代表正义的理解完全空泛停留在应然的实体正义上,学完后才知道,实体正义在这头,个案正义在那头,其间的距离并非想当然那么近。
最开始试的韩心怡,声线就把我吸引住了,再一看颜值还很高,不双重享受么。可听着听着就跟不上了,讲起课来跟唱歌一样,时不时还拍个巴掌,意思“小朋友们注意了,老师要讲重点了哦”,给我感觉,就像审计里的刘圣妮,声名最盛,但听这种课不好吸收消化。
戴鹏可能很应试,但他的个人经历摆那儿有些直白得上头,各花入各眼吧。
最后听的是刘鹏飞。
民诉这一门,其实该算门实务课,有点儿实务经历的,跟完全纸上谈兵的,还是不一样,能不能把自己的经历幽默地讲出来,也是人生态度的反映。
刘鹏飞根正苗红法大毕业,本科军训优秀学员的网页都被我扒拉到了,成长轨迹网络可循,理论功底扎实,也积极与实务相结合,平和又幽默,个人觉得他这种幽默,是真的内在强大,自信且自洽的一种表现,不需要点评谁淫荡谁色情亲亲抱抱来达到醒神的效果。目前的人气肯定是配不上他的实力的。某次课还以自嘲的方式,释放了心中一丢丢的小不甘,多像镜中的你我。
镜中的你我可能只是平庸,但他更可能是怀才未遇,时机未到罢了。即使未遇,也没有愤懑牢骚,B站上还看过一个他聊读书的视频,赞同且欣赏,相信也祝愿他将来总有得遇的一天。
另外,厚大也为考生想太多了,喝口水的视频剪没了那是为考生着想省时间,人有时候开口准备即兴发挥讲俩段子,好像一并都给剪没了,这就过于负责了吧。
行政法
李佳讲课字正腔圆,按个人对口音的挑剔,不该不听他的。刚开始听着感觉也挺好,但他授课的表现形式,可能过于欢快跳脱,以致于喧宾夺主,热闹完以后想不起来刚才的热闹是为了说明什么知识点,这也是跟了一段时间的课程后发现的问题。有时候,就是得搏出位才有出彩的可能,现场撕书,除了他谁干过?
犹豫之后,选了老干部魏建新,心里觉得讲这门课还是该有点儿起码的庄重感的,结果一门行政法足足学了一个月…应该还是自身的问题,一条道走到黑,做题的时候,发现答案解析动辄援引法条,一口老血喷不出来又硬咽了下去…放了五个半月后,来到客观的考场时,对行政法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了。
都说主观题行政法是送分的,法条里也是最简洁的,但是确实没学明白,备考主观时就完全就放弃了,想上考场碰运气,读过题以后发现无从下笔也不知道法条怎么翻,还是滚去做商法了。
考完复盘,开始相信李佳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这科的学习完全失败,责任在自己。主观非常讲策略,都说行政法简单,一战选做商法没过的,可以考虑换赛道。
三国
杨帆讲三国,可以当小说或故事听,语速快(这应该法考授课老师中唯一一个加到1.5倍速会跟不上的),趣味性足。但听过就听过了,当时做题没跟上,后面就不想自取其辱了。听课只是确认了一个事实:抛开应试来讲,杨帆老师功力深厚。
刑诉
只学到肖沛权的第七讲,其余没学。肖老师无疑也是位功底深厚的老师,主观阶段的139问也是很有料的心血之作,强烈推荐。只是我对刑诉这门课属实提不起兴趣,动辄几十星的知识点,把人吓得够呛。主观全靠抄法条,离了法条一个字都不会答。
这部分讲完,也可以印证前面的观点:法考的题虽然可能不简单,但及格线肯定不到60分。不然,放弃刑诉的情况下,其他部门法也学得稀松平常,怎么可能蒙得过客观还能蒙过主观?
客观及主观备考的教训
对客观备考做个总结的话,重要的教训就老生常谈但多数人始终听不进去的一条:
做题要及时跟上,别想着整书学完再做题。
至于主观题,个人觉得主要考察个短期的快速学习能力,难度倒真没考多深。王泽鉴老先生那本《民法思维》里前几页就放出了台湾的民法真题,学渣去瞅两眼会欲哭无泪,相比之下,咱这儿主观题难度压根不够看,主打一个知识运用而已
既然是运用,应试技巧就很重要,咱不揣冒昧提几点供参考:
1.一定要答完,别留空,塞满就赢了40%的人了,这一条要提升到应对主观题的战略高度上来;
2.论述题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不要在送分题上偷奸耍滑,决定过不过的,可能就是这一题;
3.答错不扣分,多写几个点,散弹打鸟,没准瞎猫就能碰上死耗子;
4.主观答题的要求不高,比如刑法的观点展示,没要求把非要把“行为无价值说”,“结果无价值说”这种名词术语写出来,能把意思表达出来就行;
5.可能因为刑法基础弱,刑诉没基础,个人觉得徐光华和肖沛权的139问,值得好好看,应付主观很有用;至于民商,好像没有看到印象特别深刻的资料;
6.官方的案例书,有一定作用,可能也不太大,两本都翻过,翻完得意洋洋志在必得,一去翻历年真题,duang,感觉风格不太一样,赶紧调整方向;
7.提前熟悉法条的形式,不要对主观考试系统里的法条搜索抱什么的期待,肖沛权的法条定位课值得看。
这条能听进去的人可能不会很多,因为之前我就没听进去别人的建议,一直觉得搜索嘛,还需要教?但法考主观题的系统中,搜索可能被施加了一些限制,属于睁眼瞎,你用肉眼可以在法条中看见的关键词,搜索系统就是定位不到。不提前熟悉法条,肉眼看得快也不知道上哪儿找。
咱也是上了主观的考场,才知道公司法里学的那些内容,是靠一部公司法加五个司法解释凑齐的,还不要说刑诉涵盖公检法,既有普通法律统领,又有各自的部门规章条例,提前熟悉一下很有必要。
8.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别光试键盘的物理性能,还要试系统里的输入法。队友就是只试了键盘物理性能,以为没问题,开考后才发现系统只有两种双拼输入法。双拼不是拼音,就跟咱平常用的五笔一样,没学过的人是打不了几个字的。这时候举手示意找人调试,耗了足足半个小时,而且是不给补时的,比别人晚半小时开始答题,心态都崩了,最后空了一道半没答,102收场。认真准备一个月,出了考场只能痛哭一场,但凡能提早发现输入法的问题,半个小时在一道半的题里,薅不来6分么。教训可谓极其惨痛,后来者不可不察。
最后的闲扯
法考本质上是个立场考试。不用提醒我是靠运气飘过的,我非常清楚这一点。什么客观要整理笔记啦,主观要多模拟啦,这些优秀的学习建议,统统都没做到,但上面没提及的是,理论法当相声听了好几遍,新时代法治思想十一个坚持之类的论述题的内容,是下了死功夫去应对的,对此没有心存任何侥幸。
背熟了“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句话,不仅有助于了解法考,也能增进对现实的理解。行业发展规划摆在那儿,你猜政策红利的窗口期结束没有? 有个笑话讲三个人坐电梯上楼,总结经验分别是跑步,俯卧撑和跳高上来的,读到这里的,完全可以把这篇胡扯视为这个笑话的现实映射。因此,也真不用考过个试觉得什么天道酬勤未来我有,共勉。
当白嫖怪并不光彩,作为资深卢瑟,有这个自知。但国人如果把所有学习的希望寄托在培训机构上,对付考试当然是够了,遇到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未必有这么多拐杖可以拄。双减政策,要解决的就是未成年人的类似问题。这话的意思不是得了便宜还卖乖要拆谁的台,说给有心人听。
老李跟常金光连麦的时候,提过一段经历,二十年前做刑辩律师,自以为做了漂亮的说理论证,洋洋洒洒七八千字,却被公诉人狠狠按在地上摩擦,让他心寒到多年没再做律师。这就是现实,绝不完美,当下的现实一定比二十年前好吗?嗯,有长足的进步,但各方面在应然和实然上都还有遥不可及的距离,牢骚满腹指责批判,意义不大,认清现实,该避让的时候不要鸡蛋碰石头,顺势而为,可能更妥当
30岁以下的年轻人,抓紧时间多学多考,从时间成本的角度,是比较划算的投资,早点拿下几个有含金量的证书,会在实践经历丰富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带来的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效果未必一定会体现在职业发展上,但你对自己的投资强度足够大,才有可能成为上级的投资对象
所有人都想着甩掉一切工作生活中的杂事来全职备考,熵增定律告诉你这是不可能的,杂事随着年龄的增加会越来越多,困惑、困难、困境只会应接不暇,吃苦要趁早,因为后面会更苦。国企或体制内的,也别瞧不上中级职称这种没技术含量的考试,毕业年限够了尽早考,一步走迟步步迟
30岁以上的,包括本卢瑟在内,倒不是提倡躺平摆烂,但其实真没必要拿什么考试给自己催眠了,终生学习自我提升是好事儿,把职业发展寄托在一个或几个考试上,比较虚幻——职级上不去,绝不是卡在专业能力上
提高自身专业性也讲个度,所谓君子不器,要防止因为专业的原因,始终被当成工具类的器物,锁死职业发展路径,能力提升要综合全面,短板不要过于突出。当然,如果身在专业技术序列发展路径非常通畅的大企业,恭喜恭喜。
作为毕业十年还焊死在最底层的中年卢瑟,对职业生涯已经放弃幻想了,上面的很多话也不配由我一个卢瑟来说,当我胡扯吧。此前的十年,应该说青春、健康都奉献给工作了,兢兢业业是当得起的,照照镜子,混得实在太差,说明路线有问题。离退休还有三十年,按此前的强度继续投入工作,边际成本越来越高,边际收益为零,接着低头勤恳拉车没意义,划划水啦。
于个人而言,法考通过,工作生活不会有任何明显变化,无非卸掉心中一个包袱,与自己和解。自鸡就此告一段落,未来不打算再把生活的意义构建在工作上了,多投入些精力到个人兴趣和爱好上去,回归家庭,回归自己。

衷心祝愿各位忍着恶臭读到这里的,都有美好的未来。
善良的朋友 学法元老 发表于 2023-5-14 11:13:04 学法网-手机版 来自: 中国广西
总结经验丰富,非常详细,值得一看,学习了,非常感谢你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西门大官人2020 学法16级 发表于 2023-5-14 13:39:44 学法网-手机版 来自: 中国江西宜春
没看完,但推荐大家看,非常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善良的朋友 学法元老 发表于 2023-5-14 15:08:22 学法网-手机版 来自: 中国广西
西门大官人2020 发表于 2023-05-14 13:39
没看完,但推荐大家看,非常感谢分享!

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可怕葡萄ma 学法1级 发表于 2023-5-14 18:29:24 学法网-手机版 来自: 中国河北
值得收藏慢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实习律师2022 学法2级 发表于 2023-5-14 19:43:56 学法网-手机版 来自: 中国上海
现在已经执业?可以告知一下CpA备考经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体制内的迷茫 学法6级 发表于 2023-5-15 07:55:54 学法网-手机版 来自: 中国
弱弱的纠正一下:诉讼时效3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善良的朋友 学法元老 发表于 2023-5-15 08:24:50 学法网-手机版 来自: 中国广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善良的朋友 学法元老 发表于 2023-5-15 08:25:52 学法网-手机版 来自: 中国广西
实习律师2022 发表于 2023-05-14 19:43
现在已经执业?可以告知一下CpA备考经验?

同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善良的朋友 学法元老 发表于 2023-5-15 08:26:32 学法网-手机版 来自: 中国广西
体制内的迷茫 发表于 2023-05-15 07:55
弱弱的纠正一下:诉讼时效3年…

应该是多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友热议

  • 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辱骂如何定义

    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辱骂如何定义? 比方说叫别人滚、放屁之类的算辱骂吗? 详情 >>

    2024-04-27

关闭

学法网【今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法考题库
13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