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 收藏

[律师相关] Hello 杨律师:童年(七)——麦收

 
 楼主 豫尚春彰 学法3级 发表于 2022-9-4 17:12:29 查看:4772 回复:3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西南昌

学法网,与法律人共成长!马上注册学法网,结交更多法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免费注册

x
童年(七)——麦收
或许只有经历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才真正能体会、理解到农村人对城市的向往。“种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在过去传统农业时代。
在我的记忆里,农村的孩子很小就要协助父母开始做农活了,尤其农忙季节,更是需要全家老小齐上阵。或许是自己体质的原因,自己做起农活来,总是慢吞吞的,并且会感到特别的累。自己身体的内耗实在太严重,觉得自己血液里流淌的都是“火”,“文火”消磨着自己的意志和能量。后来,自己涉猎了点心理学的书籍,我还将自己定义为“粘液质”类型的人。
麦收季节,我们兄弟一大早就要被母亲从睡梦中叫醒,拖着疲惫的身躯到麦田里捡麦穗,那感觉实在是难受。自己拖着疲惫的身躯,睡眼迷离,昏昏沉沉的,还要不停地边走边寻找目标,不时的弯腰。收割过的麦茬,刺着脚踝和手,伤痕累累。当时也想过,麦穗有啥捡的么,掉了就掉了呗,又不是什么宝贝,也值不了几个钱。而对于那些真正经历过饥荒的黄泛区百姓而言,这或许已经成为了一项传统。
不过,传统农业的收割方式也确实会漏掉很多的麦穗。我的姥姥每年麦收季节,就去路边或经人允许捡漏的田地里捡麦穗,就能够满足自己一年的口粮了。
过去的麦收都是人工用镰刀收割,在我记事时,已经有收割机了,效率也已经提高了好多。不过那时的收割机不像现在的大型联合收割机,康麦因之类的。那时的收割机仅是将小麦收割倒在田地里,再有农人们一叉一叉的装到拖车上,拉进早已经准备好的“打麦场”里。等差不多装满一打麦场,农人们再开着拖拉机拉着一个石磙不停的转圈圈辗轧,等辗轧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拿着“羊叉”,将辗轧的麦子翻一翻、抖一抖,我们当地称之为:“起场”。翻、抖完一遍,继续开着拖拉机拉着石磙继续转圈圈辗轧,就这样不断重复直到将麦秆上的小麦差不多完全脱粒。后来,有了脱粒机,但农人们为了使小麦完全脱粒还是会采取这种原始的辗轧方式,最主要的是辗轧过的麦秆柔软光亮,是喂牛的好饲料,好像牛吃起来也会更适口。等辗轧完毕,农人们会将麦秆堆到一起,有人挑麦秆,有人在麦垛上踩麦垛,以保证麦垛能堆的起来不占据太多的空间。这项工作远远还没有完成,麦秆挑完之后,人们还要将散在打麦场,夹杂着麦糠的麦粒聚拢起来,最后在风的助力下,一锹一锹的扬到空中,实现麦粒和麦糠的分离,我们当地称之为:“扬麦”。“扬麦”是个技术活,一般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个人将麦子撒向天空,一个人拿着大扫帚在不停的清扫麦糠。这一系列的动作完成后,人们会拿出装过化肥的蛇皮袋子,将小麦暂时装袋,搬运到家中储存,等农闲下来,再将这些小麦反复的晾晒,直至咬起来“嘎嘣脆”,才可以将小麦入屯。就这样,周而复始,一场场、一袋袋,直到将麦田的麦子拉完。
和秋收季节相比,自己更怕麦收季节,不仅天气炎热,更怕麦芒扎的人浑身瘙痒。不过,我小时候一般承担的是那些“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从田地拉麦子的时候,自己一般装上几叉,就跑到车子上踩麦垛了。装车其实也是技术活,装不好的话,拖拉机拉到半路,可能会出现翻车的情况。当然踩车也不能太随意,还要拿着羊叉将装到车子上的麦秆分散均衡。装满一车后,父亲,有时候是我哥哥,会开着拖拉机缓缓的将小麦拉进打麦场,然后,众人解开捆绑的绳子,齐心协力将车上的麦垛推倒在打麦场,留一个人分摊麦秆,其他人继续去装车。等装满一场,父亲就开着拖拉机突突突的转起圈来,我二哥是开拖拉机的能手,有时候我二哥也会替我父亲“转圈圈”。我就不行了,我基本上很少开拖拉机。
一般这个时候,我的母亲才能回家去做饭。将近麦收时节,农人们都会采购很多的啤酒和皮蛋(我们当地称为:变蛋),这也是麦收时节的快乐。之前,人们都是自己家用石灰、锯末自己做变蛋,后面为了省事,基本上都是购买了。等母亲做好饭,我们会把做好的“涮面条”盛到一个大盆子里面,带着碗筷、啤酒、变蛋送到打麦场。有时候,父亲和哥哥会轮流吃饭,有的时候索性让拖拉机也休息一下,大家团坐在那黄土地上,一起就着大蒜,“吃喽”着面条,那幸福的滋味仿佛就要苦尽甘来。吃完饭,再磕上几个变蛋,闷上几口啤酒,仿佛这些足以能够驱散疲惫,让人重新回归到“战斗”状态。炎热的天气,农人们有时候索性将啤酒放进篮子或袋子里,系着绳子将其吊进水井里。一瓶瓶天然冰镇啤酒喝的大家喜笑颜开,仿佛忘记了全身心的疲惫。吃完饭,大人们基本需要继续劳作,像我们小孩子偶尔还可以躺在“巴掌大”的树荫下,享受一下短暂的午休时光。
一圈又一圈,翻场,一圈又一圈,翻场,直到父亲将拖拉机开到了打麦场的一角,大家开始一起拿着羊叉,将麦秆翻、抖完,堆到一起去。踩麦垛的任务一般还是落到我的身上,因为此时的麦垛不是最终成型的,对踩麦垛的技术要求不高,最后一次需要存储喂牛的麦垛需要较高的技术含量,一般都是我父亲既挑麦秆又亲自爬到麦垛上整理麦垛。等麦秆被一叉叉的挑运完,大家拿着耙子将夹杂着麦糠的麦子推到一起。我的父亲继承了父辈能工巧匠的基因,善于在实践中观察、总结,创造出新的劳动工具。就像人工用耙子推麦子这事,既辛苦,效率又低,电视上的发明也给了我父亲启发,自己动手改造了一块木板,挂在拖拉机的后面,聚拢小麦的效率立马提高了几十倍。乡亲们也纷纷来我家借用这先进的劳动工具。
按照风向,夹杂着麦糠的麦粒被推成了小山丘。父亲带着草帽,拿着木锹,开始借着风力扬起场来。我自己也曾试过扬场,只可惜,看似简单的动作却真是一个技术活。因此,一般也都是我父亲承担这项技术活。我的母亲则拿着大扫帚负责清扫落在地上的麦糠,便于清理出更为干净的小麦粒。可是,有时候老天并不遂人意,到了扬场的时候,连一丝丝风都没有。我们看着路边的杨树梢,期盼着风的到来。田地里劳作基本都是依靠拖拉机,没有电。后来,我父亲竟然根据拖拉机结构发明了大电扇叶,制造些许人工风出来。不过,或许人工风成本太高,也并没有自然风的效果,非特殊情况,人们还是等待着自然风的到来。
期盼已久的风来了,父亲和母亲停下手中的活,匆忙的扬起场来,父亲用力挥舞着木锹,撒向空中,麦糠顺风飞扬,一颗颗金黄的麦粒落到脚前,很快就泾渭分明,一道金黄的小山不断凸起,一片金黄的麦糠地毯也已铺满眼前的大地。
等扬完场,全家人就可以都过来开始将小麦装进蛇皮袋里面了。这时候,一般我的工作是撑袋子,就是用手提着袋子口,另外一个人拿着簸箕,一簸箕、一簸箕将小麦装到袋子里。麦收季节就像“打仗”一样,主要一点可能就是担心下雨。因为收割倒在地里的麦子没有及时运到打麦场,一旦下雨,车子将很难进入田地,小麦也将在田地里腐烂。收到打麦场的小麦,一旦下雨,不管怎么样,都可以先聚拢起来,一待天晴。记得有一次,一家人筋疲力尽地正将扬好的小麦装袋,没想到,一场始料未及的暴风雨说来就来,记得那天边,滚滚乌云,策马奔腾,天空一下子阴暗了下来。抱怨累的大哥一时间再无“累坏了”的怨言,斗志昂扬,如“大力神”附体,一袋子接一袋子的往拖车上搬。有的乡亲忙完了手上农活后,也跑过来帮忙,一片火热朝天的场面,将麦收推向了一个高潮。我也是加紧的往袋子里扒麦子,边忙边说着母亲常唠叨的话:“力是奴才,不使不出来。”二哥也是飞速的用簸箕装麦。
大家齐心协力已经基本将麦子装车了,我们找来薄膜将车子上的小麦盖住,匆忙的往家拉。雨,说下就下,忙碌的人们无疑成了“落汤鸡”,但是小麦却被大家兴奋的护送到了家。
麦收季节就像“打仗”一样,大人们忙起来更是没早没晚。听我的母亲说,我的二哥小时候是特别闹人的,一直哭,每年麦收季节,就会把他放在麦堆里,也没人管。奇怪的是,麦忙季节,他就不怎么闹了,忙完又开始闹。我还记得有一年,已经不记得那时的自己是多少岁了。天已经很晚了,爷爷也已经在牛屋睡着了,可是我的父母还有哥哥还在地里没有回来。胆小的我一直坐在那黑乎乎的厨房灶台前等待着父母的归来。在那被熏黑的钨丝灯下,突然有一阵恐惧感袭来,自己悄悄的从厨房门探出头,外面漆黑一片,偶尔传来一阵阵犬吠声。自己赶紧将厨房门关上,但是自己暴露在光明之中,难免很容易被坏人发现,于是自己将家里的菜刀拿在手里,将灯关上,一个人躲在厨房的门后面。自己就这样手握菜刀站在门后,静静地聆听着外面的动静,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竟然躺在门后睡着了,呵呵。
等到麦收接近尾声,农人们又需要将装袋的麦子一袋袋的搬出来,倒在薄膜上凉晒,哎,真的是辛苦啊。接着就是又到了交公粮的时候了,家家户户开着拖拉机拉着装袋的小麦,一车一车前往乡里交公粮。记得有一年,那时候我的父亲应该还在县城里面搞维修,大概是因为交公粮的事情,好像交晚了,村里面的“大喇叭”(扩音器),就点着我父亲的名字骂,我清楚的记得,正值中午,我和母亲端着碗在路边的老槐树下吃面条,妈妈听见“大喇嘛”骂我的父亲,我妈妈站起来就朝着“大喇叭”的方向回骂,骂完后,我已经见我母亲眼泪都出来了。那一刻,我想当官的愿望更加的强烈了,心里在想以后我做了大官,一定要好好教训一下这帮嚣张的人。呵呵,多么幼稚的想法。
杨尚春 律师
2022年9月4日

善良的朋友 学法元老 发表于 2022-9-4 19:34:14 学法网-手机版 来自: 中国广西
辛苦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suzhaoqian 学法4级 发表于 2022-9-6 18:59:52 学法网-手机版 来自: 中国上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红鹤2012 法考VIP4级 发表于 2022-9-7 20:14:30 学法网-手机版 来自: 中国北京
学而优则仕。当官无可厚非。但是要当好官。父母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友热议

  • 加拿大华裔成为律师以前,竟然是个性工作者!

    前不久,上海女律师月收入五千然后转战擦边直播的话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前几年那位在加拿大书写传奇的华裔女律师——郭佳。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模 详情 >>

    2024-04-27

关闭

学法网【今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3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