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 收藏

[律师相关] Hello 杨律师:童年(五)——棍棒教育

 
 楼主 豫尚春彰 学法3级 发表于 2022-8-30 14:53:13 查看:4642 回复:1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西南昌

学法网,与法律人共成长!马上注册学法网,结交更多法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免费注册

x
童年(五)——棍棒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说起来很简单,一个“教”,一个“学”。但是不同的“教”与“学”却能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分析起来大致可能存在三种基本因素:老师、学生、教育制度。这三种因素的关系中,我认为,老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又决定着老师的教学模式。
我认为,我们的社会特点可以以“家长制”做一个总体的概括,我们绝大多数人从小生活的家庭可能基本都是“家长制”;上学后整个教育模式其实还是“家长制”,老师讲,学生听,很多时候还不能提问、质疑;我们的诉讼模式其实也很类似……。(这是我个人的感知,并不一定正确。)我们在潜移默化中都会受到“家长制”的影响。“家长制”的老师,如果再加上一位望子成龙“家长制”的家长,那么这个学生可能是悲哀的。一棵麦苗的成长,是在需要施肥的时候施肥,灌溉的时候灌溉,而它的成长完全是依照自然规律抽穗拔节。而我们的教育似乎有些违背了自然科学的规律。彭凯平教授认为:严师出高徒,严父出孝子,不正确。因为心理学发现,人在严格要求时,思路是狭窄的。做那些不动脑子的事情,越严格要求越好,因为它是重复训练,行为塑造。但是需要心智劳动的事情,越快乐越积极越好!而我认为,我们的教育某种程度上是严肃的,枯燥的,缺少人文关爱的,甚至是冷酷的。
我曾发现这样的一种现象,我有几个亲戚的孩子,小的时候调皮可爱,读了初中就开始不爱讲话了,整天爱低着头,一声不吭,emo了。我想这可能并不是几个别的特殊情况,而是我们教育存在的普遍的现象。我们的教育可能过早的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有些揠苗助长,违背了人自然生长的规律。整天枯燥的学习和考试,学生之间很少有自由的讨论以及对知识有自己的观点看法。老师的观点和标准答案似乎就是一切,似乎就是正确的,教育似乎变成了冰冷的“加工厂”。我尤其在高中的时候切实感受到了教育的寒意。同时,我认为,我们的教育普遍的存在脱离实践的情况,法学教育也比较突出。
在我的记忆里,我的父亲并非一开始就特别注重我们兄弟三人的读书学习。那时候,我父亲不仅仅继承了木工的绝活,并在木工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可谓是多才多艺。他在县城里搞起来一个汽修、电焊的店面。我记得我第一次去他的修理铺,还在那里睡了一晚上,那天晚上根本都没有睡好,往来的大货车的轰鸣声吵的人难以入睡。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我的父亲将他的修理铺搬回了农村老家。或许因为我的母亲一人在家种着十几亩地实在太辛苦吧,又管不住我们调皮的三兄弟。父亲从县城搬回家后,姐夫(杨老师的丈夫)就经常来我们家拉家常。其中可能谈论比较多的话题,也是小孩的教育问题。我的父亲或许从那个时候逐渐的认识到并开始重视我们兄弟三人的学习了。
但是,我父亲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走向了极端,或许生活的艰辛,让他坚信了读书是改变孩子们命运的唯一出路,他不愿意孩子们重复着自己走过的路。他逼着我们学习,逼着我们走出去,走出那个令我却又魂牵梦绕的故乡。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的感觉是,基本上每次的大型考试,我的父亲都是间接被动的知道我们的考试成绩的,然后就是一场“惊涛骇浪”。我还记得那时的我,特别害怕回那个家,很长一段时间里,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匆忙的跑进厕所,以期回避“敏感问题”。但是,该来的都是要来的。
那是我记忆里的第一次挨打,也是记忆最为深刻的一次,虽然自己“幸免于难”,但是还是留下了深深的恐惧与阴影。我的父亲不知道从哪里得知了大哥(可能还有二哥)的考试成绩,只记得当时夏天,我的父亲拿着一把铁锹,直接抡向了我的大哥,大哥用手挥挡,只记得铁锹把被折断了,我大哥的手腕处至今都还留着一块伤疤。然后,我的大哥和二哥就被要求“罚跪”,大哥跪在“石磙”上,二哥就跪在“石磨”上。自己已经不记得当时的我是读幼儿园还是小学一年级了,只记得自己如惊弓之鸟,动如脱兔般的跑进爷爷住的“牛屋”,躺在爷爷的床上假装睡着了,时而眯着眼睛看看外面的动静,是否会来找自己。最终,这件事如何收场的,自己已经记不得了,好像自己在那恐惧中确实睡着了,大哥之后也被送去了医院。
可惜,对于自己而言,那只是一时的侥幸。好像那是自己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已经记不清楚当时父亲是怎么知道自己考试成绩的了,也记不得当时是怎么被打的了。但是却依旧能清楚的记得,爷爷气的不吃饭,父亲吼着让我给爷爷端饭吃,自己记得当时爷爷气的在家门口闷着头剥棉花。我,好像还有我二哥,边哭边端着一碗面条来到我爷爷面前,哭着哀求着:爷,吃饭吧;爷,吃饭吧。见爷爷无动于衷,我和我二哥就跪在爷爷的面前哭着哀求:爷,吃饭吧;爷,吃饭吧。那一瞬间,爷爷已经老泪纵横:俺吃,俺吃。爷爷接过饭后,自己就去了厨房把自己的那碗面条倒进了锅里,记得那面条已经结成团,倒进锅里向一个大大的馒头,凸显在锅里。自己垂头丧气的去了学校,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坐在一颗大树下面。一个小同学过来和我聊了两句,见我没有理会他,就乐呵呵的说了句话离开了:没考好,挨打了吧,呵呵。
哎,或许我无法理解父亲的苦衷,或许他是正确的。但在我童年的内心,似乎早已经种下了“仇恨”的种子。自己曾无数次幻想着离家出走,也曾无数次盼望着自己快快长大,离开这个家,永远、再也不回来。记得我母亲曾告诉过我,我很小的时候,有一次,自己竟然要离家出走,并且说走就走了。父亲见状一把拉回来就是一通痛打,边打还边骂:熊孩子,小小年纪,就知道离家出走,反了。不过,我并没有保留这段记忆,或许应麻木了吧,呵呵。
父母为了让我们好好学习也是煞费苦心,说实话,我们兄弟三人可能和有的村里的孩子相比,做的农活还是比较少的。像寒暑假,尤其暑假,那也是农忙的季节,村里的“熊孩子”基本都要去田地里干活,而我的父母很多时候却让我们在家学习。呵呵,有时候学习也成了我们逃避劳动的方式。那是一次暑假,我们兄弟三人都在家“做作业”,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我大哥和二哥产生了矛盾,然后双方就打了起来。我二哥似乎具备天生习武的材质,将大他几岁的大哥都打的团团转。后来,我也莫名其妙地被卷入了这场战斗,也不知道被卷入到哪一派,至今想起来还感觉胳膊的酸痛,战斗过于激烈,就连家里的衣柜都差一点翻倒。不巧的是,父亲这个时候从地里面回到了家。一看,这帮“熊孩子”在家里正打的不可开交,一下子冲了过去,一人几个重重的巴掌。时值中午,炎热的天气炙烤着大地,分明能看出来模糊的蒸气,农人们已经纷纷从地里回家做饭、纳凉了。为了惩罚我们的行为,父亲要求我们拉着板车,去地里给牛割草了。记得二哥拉着板车,大哥走在前面,我垂头丧气的跟在后面,顶着炎炎烈日去地里割草去了。路过纳凉的乡亲,他们知道我们兄弟又被挨揍了,给我们搭话,我们一个个也不理会,只管往田地里走去。
不光是打架,有时候我们假名做作业,还在家里偷看电视。为此,我的父亲将电视机藏到衣柜里面,定期播放,但是这又怎么能够难倒这帮“熊孩子”。不过,被抓到后,也难免又是一顿痛骂或痛打。
当然,在教育的问题上,我的父亲并非完全棍棒相加,在他知道的范畴内,他也会教我们如何做题。记得那些年,昏暗的白炽灯下,衣柜的背面就是我们放学后的“黑板”。为了让灯光更明亮些,父亲还将一面镜子挂在白炽灯的旁边。在学习的开销方面,父亲基本上没有含糊过,该买的书籍、文具用品什么类的都会给我们买。他省吃俭用,却在我们学习上“大手大脚”。

善良的朋友 学法元老 发表于 2022-8-30 17:26:38 学法网-手机版 来自: 中国广西
写得很好!很详细!你的记忆力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友热议

  • 加拿大华裔成为律师以前,竟然是个性工作者!

    前不久,上海女律师月收入五千然后转战擦边直播的话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前几年那位在加拿大书写传奇的华裔女律师——郭佳。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模 详情 >>

    2024-04-27

关闭

学法网【今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1快速回复